写在高考前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国赛跪烂之后,每当我焦躁不安,因为考试中的低级错误和并不理想的学术成绩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深呼吸,然后默念这句话。可以说,这就是我的高三。

然而,对这句话的默念只停留在「镇定意念」为止。当陈小荣老师在 30 天加油活动上强调「虔诚」这个词时,我想到了平常默念着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虔诚?不,我抗拒虔诚。就像我拒绝虔诚的相信高考一样,我也同样怀疑 30 天加油活动、跑操的作用:我看不出来情绪化的活动能对冷静思考有何益处。

这样的事情在高三中时常发生。当我回到高三学习时,我同样拒绝大量刷题。在竞赛退役之后,我在高考学习上同样要求自己对这些陌生的知识做到「形而上学」,而不是通过刷题来提高。亚里士多德想要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讲出现象背后的原因。我对这点坚信不疑。

但是这样应对高考的策略无疑是存在巨大缺陷的。我听过一句话,「高考就是检验熟练度的考试。」在一年时间内,我的熟练度的确非常欠缺。在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因为瞎了眼在理综周练中丧失了接近 30 分,导致我在这场区分度极低的考试中 GG。在准备这场考试之前,我告诉自己尽量延长思考的时间,以避免非智力因素扣分:其实这条规则挺对的,在时间分配糟糕的前几次考试之后,我更改了我自己对时间和题目难度预判的策略,意在让考试时的我更加专注于题目本身。而且我也这么干了,我把一场两个小时的考试硬生生拖到两个半小时才考完。然而这次非智力因素扣分还是高达 30 分,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熟练度和见识仍然不够广。

这无疑是痛苦的,因为我最鄙视熟练度了。我立志成为计算机工程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借助这样不会出错的力量,来弥补人类、解放人类,将人类的思考更多置于思考创新的事物上,而并非重复熟练一件事情。并且,人类重复、熟练一项技能是极其低效的,不仅耗费大量粮食,而且准确度也比较低下,甚至往往过程还极其痛苦。我实在看不出来这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想法从高三第一天开始之后就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在一轮复习期间,这确实挺有用,我得以将高中两年的东西快速学完,并且还能拿一个相对于考不上大学而言的一个有用的分数。但是进入二轮之后,进步就显得十分缓慢,每一次都因为非智力因素扣分 20 分以上。

在这饱受非智力因素失去大量分数的这几个月后,也许我也有那么点理解了陈小荣所强调的东西吧。

还有三周,我还是冲冲为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